增殖性红斑

增殖性红斑

概述:增殖性红斑(erythroplasia of queyrat)是一种罕见的癌前期病,其特点是在龗头或包皮上发生局限性湿润发亮的红色斑块,发展缓慢,日久可发展为上皮样癌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发病多在50岁以上男性,多见于龗头,亦可发生于女阴和肛门。

病因

病因:目前病因不明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黏膜上皮常全层受累,与周围正常部分的界限明显,其组织象类似皮肤原位癌。组织病理特征为乳头间表皮棘细胞肥厚,形成细长的表皮突,象手指样向下生长直到真皮,但基底膜完整,真皮内有血管扩张,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呈带状浸润,在增生的上皮中可见有许多异形上皮细胞,核深染,或为多核。瘤巨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较少见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好发于龟头或包皮,亦可见于阴唇、口唇及黏膜与皮肤交界处。
    2.婴儿期切除包皮者阴茎无该病发生。该病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。阴茎的皮损出现于龟头,包皮下出现红色、有光泽、略隆起、境界明显、形状不规则斑,典型皮损有漆样外观,常有湿润、光亮或颗粒外观,质地柔软,似天鹅绒样。进而可出现分泌性痂皮或浅溃疡(图1)。
    3.皮损发展极度缓慢,皮损可自黏膜扩散到皮肤。若出现硬结、疣状病变和溃疡,可认为是侵袭性改变,可发生扩散。溃疡形成似与侵袭性鳞癌相关,若有溃疡和乳头状增殖,可演变为棘细胞癌。10%病例在原发性损害处发生侵袭性鳞癌;如果鳞癌侵犯至阴茎的黏膜下层,20%病例出现局部淋巴结和(或)远隔部位转移。
    4.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局部瘙痒和(或)疼痛,少数有出血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  
    1.侵袭性鳞癌  非侵袭性增殖性红斑病若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,病变可出现浸润、糜烂、破溃或乳头状变化,常表示已发展成侵袭性鳞癌。
    2.周围组织侵犯和淋巴结转移  一旦转为侵袭性鳞癌,可侵犯周围组织,伴有区域淋巴结和(或)远隔部位转移(约有20%)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组织病理:角质层增厚,为分泌痂或异常角化物所覆盖。表皮细胞不规则增厚,特别是在边缘的乳头间,可形成表皮突而延伸入真皮。棘层增厚与Bowen病相似,棘细胞呈纺锤及椭圆形,细胞可有大而浓染的核及多个核,可出现细胞过早角化、极性紊乱、有丝分裂增加和空泡细胞。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,炎性细胞浸润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诊断

诊断:多数龗头或包皮的一般炎性疾病很少界限清晰,并且应用类固醇和抗生素治疗有效。组织活检有助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需与银屑病扁平苔藓、鲍温病、假性上皮瘤样增生、角化性棘皮瘤相鉴别。
    1.银屑病扁平苔藓  发生于龗头上银屑病扁平苔藓可呈红色斑块状浸润。但银屑病多有多层银白色鳞屑,剥除后有筛状出血;扁平苔藓发于龗头者常呈环状,伴有口腔黏膜损害。此外,在身体其他部位可见有银屑病扁平苔藓损害。组织病理亦可鉴别。
    2.鲍温病(Bowen’s disease)  增殖红斑与鲍温病之间难以鉴别。有人认为本病系鲍温病亚型。不同之处为鲍温病除黏膜外,可发于各处皮肤,而本病则只限于黏膜或黏膜皮肤交界处。预后良好,恶变及转移较少。
    3.假性上皮瘤样增生(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)  系由慢性肉芽肿或溃疡等各种原因所致,组织病理可见表皮显著肥厚呈不规则增殖,可侵入真皮深层。有多数核分裂,棘细胞通常分化良好,在表皮肥厚增殖的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。
    4.角化性棘皮瘤(keratoacanthoma)  多见于老年,好发于颜面、耳郭及手背等暴露部位,皮损通常为单发的豌豆至蚕豆大孤立性半球状隆起。质硬,境界清晰。顶端可形成火山口状凹陷,充填角栓。生长迅速,吸收后遗留萎缩性瘢痕。
    组织病理:表皮增殖明显,可侵入真皮,增殖的棘细胞可见多数核分裂,真皮水肿,有淋巴细胞、嗜酸性细胞、颗粒细胞及少数浆细胞浸润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早期诊断,及时治疗,防止恶变。中医可试用活血消炎丸、散结灵等。
    2.局部应用抗有丝分裂剂  5-氟尿嘧啶霜或盐酸曲乙酰硫代秋水仙碱霜等治疗黏膜红斑有效。也可用单纯切除和激光等治疗。
    3.如果有侵入周围组织的证据。可按鳞状细胞癌处理。

预后

预后:皮损发展极度缓慢,皮损可自黏膜扩散到皮肤。发展缓慢,日久可发展为上皮样癌。

预防

预防:避免任何局部刺激,注意局部清洁卫生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